安康新聞網(wǎng)訊(實習記者 唐正飛 )爐火通紅,鐵融成水,錘起錘落間,敲打的火星四濺。待成型的鐵器浸水冷卻后,拭一把額頭的汗水,笑容被火光映得通透亮堂……總有人相信,鐵匠師傅就是“鐵打的人”,叮當作響的鐵匠鋪,也曾是一個紅火的營生。
而今,隨著工業(yè)化的不斷發(fā)展,機器生產(chǎn)逐漸取代手工制作,鐵匠的角色漸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去,成為留住鄉(xiāng)愁的一抹記憶。
十來歲師從姑爺,靠打鐵衣食無憂
安康城區(qū)棗園路瀘康酒廠老廠區(qū)向東50米南側,兩間不起眼的老式低檐磚木房子里,搭起了上方拱形半封閉的磚混火爐,旁邊兩個木墩子支起來的操作臺前,56歲的黃師傅右手拿錘、左手拿鉗,正全神貫注地敲打著剛從火爐中取出來燒得通紅、初具形狀的洋鎬。
黃師傅出生于1964年,十幾歲就師從姑爺入了鐵鋪行,直到1983年,告別師傅只身前往離張灘老家24公里之遙的平利老縣鎮(zhèn),砌火爐、買木炭、支風箱、購鋼材、搭鐵臺,開起了自己的鐵匠鋪。當時交通不發(fā)達,加之煉鋼廠又少,鋼鐵原料匱乏,就是拿著錢也買不到上乘的好材料。那時候,即便是地上掉的碎渣下腳料,都要像寶貝一樣收起來,集中回爐鍛造再利用。生意有了起色,黃師傅從河南購來氣錘,用鼓風機代替了使用多年的風箱,鋪子里的員工也增加到5個。逐漸穩(wěn)定下來后,攜家暫居在老縣也算是進一步擴大經(jīng)營。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,2002年舉家回到了安康租了這個店子,經(jīng)營起了現(xiàn)在的鐵匠鋪。
黃師傅的店沒有店名,也就沒有了招牌。前后共四間,前面兩間算是門面,一間主要堆放麻花鋼等原材料和洋鎬、鋤頭等成品,一間作為主要經(jīng)營活動場地;后面兩間一間是臥室,一間做了臨時的廚房。黃師傅說,以前鋪子生意好的時候店里最多有7個吃飯,晚上也在店里住。店前、店內(nèi)、廚房的三個火爐印證著黃師傅的話。
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,雖然原始,但實用;雖賺不了大錢,但養(yǎng)家糊口不成問題。據(jù)黃師傅介紹,以前張灘街上(不足1公里)就有大大小小十幾家鐵匠鋪,主要打制與傳統(tǒng)生產(chǎn)方式相配套的犁、耙、鋤、鎬、鐮等農(nóng)具,還有瓦工、篾匠、木匠、殺豬(牛、羊)匠等用錘、鏨、瓦刀、推刨、屠宰刀等工具,也有部分如菜刀、鍋鏟、火鉗、爐子等炊具,此外還有如斧頭、剪刀、門環(huán)、泡釘、門插等生活用品。每家鋪子鐵匠從幾個到十幾個不等,家家生意也算得上紅紅火火。
打鐵40余年,好手藝吃得香
“黃師傅,昨天放在鋪子里的鉆頭(處理)好了沒?”一個操著外地口音的男子問。“在門后面看是不是你的。”黃師傅說。收拾好鍛打好的鉆頭,男子在褲兜翻出兩張皺巴巴的10元錢遞給黃師傅,見黃師傅雙手都在忙著,就將錢放在簡易的操作臺上。
男子剛走,一輛摩托車又停在了店門口,剛從基坑工地下來的祝工,拎著一個蛇皮袋子,徑直走到黃師傅身旁,“黃師傅,把這幾根風鎬頭給打一下,磨鈍了,不好用了。洋鎬有點短了,能不能重新再接一截?”邊翻來覆去的看著邊說:“這個(洋鎬)還好著,不用接,直接打尖兒打長一點就行了。”
“那也行。”黃師傅接過祝工手中的風鎬頭和洋鎬,逐個放入火爐中。“今天能打好嗎?明早一上班就要用。”祝工又從蛇皮袋取出一把銹跡斑斑的菜刀說:“這把菜刀買了也沒用幾次,鈍的很,磨也不行,請你幫忙看下。”接過刀,黃師傅看了看說:“刀口太厚了,用砂輪打磨一下就好了。”話畢轉身回到店內(nèi),出來時手里拿著一個砂輪,“你拿去用吧!”祝工問多錢,黃師傅說:“算了,不要錢,你拿去用吧!放在店里閑著也是閑著。”轉身取出火爐中燒得通紅的風鎬頭,掄起鐵錘鍛打起來。經(jīng)過鍛打、開尖、入水、再入火爐煅燒,入水出水間完成淬火,風鎬頭、洋鎬處理好了。
記者不解地問,為什么祝工的洋鎬跟平時的不太一樣?黃師傅道出了其中的奧妙:鐵具因為使用環(huán)境不同,形狀、材質、工藝也就不同。祝工是店里的老顧客,主要在工地挖基坑,平常的洋鎬在小小的基坑里施展不開,所以他的洋鎬一定要帶點兒弧度,呈月牙狀,這樣蹲在、跪在基坑里就容易施展。從黃師傅口中得知,別的地方(鐵鋪)加工出來的鐵具要么太直,要么歪了 ,要么淬火處理的不好,容易磨損。
家住縣河鎮(zhèn)、從事水電工的余先生是黃師傅的老顧客了,他說:“黃師傅手藝好,活就做不完,每次過來(他)都在忙。以前在別的地方(加工鉆頭)用幾天就不能用了,要么開裂,要么磨損的快,上次在這兒加工的用了好幾個月既沒開裂也沒怎么磨損。”
黃師傅的鐵藝生涯一干就是40余年,用黃師傅自己的話說:“鐵匠這行雖然臟、雖然苦,撂下了,農(nóng)民哪里去買鋤頭、挖镢,匠人哪里買錘、鏨、刀……打了一輩子鐵也早就習慣了,閑在家里也急。”
“好鋼用在刀刃上”,匠心贏得市場
采訪過程中黃師傅一直在忙,只有將鐵料放在火爐加熱時,或抽煙,或喝水時才會聊上幾句。當有顧客來鋪子買鐵具、取走加工好鐵器時,黃師傅和他們簡單的交談著,告知其要的東西放在那里,顧客自行挑選、裝撿,當看到黃師傅手上并沒有閑下來,繼續(xù)打造著鐵器,顧客就將錢放在“操作臺”上。
顧客上門,黃師傅為什么“不冷不熱”對待?黃師傅說:鐵具制作是熱處理的手藝,火候也是最檢驗鐵匠手藝的,不同材質、不同氣溫、不同鐵器所需的火候也是不同的。溫度的變化直接影響鐵器質量的好壞,所以要“趁熱打鐵、一次成型”,尤其是在淬火階段。對于淬火可有講究,鋼鐵根據(jù)含碳量的不同分為高碳鋼、中碳鋼、低碳鋼,高碳鋼一般用油來淬火、低碳鋼則用水、中碳鋼根據(jù)用途而定,同時和四季氣溫變化也密切相關;鸫罅巳菀壮霈F(xiàn)裂紋,火小了鐵器的硬度不高,容易受損變鈍。
除了淬火,“好鋼還需用在刀刃上”,黃師傅鐵鋪打造的鐵器的原材料大都是麻花鋼,40余年的經(jīng)驗累積,一截麻花鋼在黃師傅手里掂量幾下就知道鋼材的好壞,是出自大廠還是小廠,適合做什么工具。上手憑目測不斷翻動,使原材料變方、圓、長、扁、尖均可。
黃師傅拿打制菜刀為例,介紹了鐵匠“硬茬活兒”——傳統(tǒng)打法采用的是夾鋼技術,將一塊上好的鋼材夾在兩塊鐵中間,經(jīng)過幾十次的錘煉,直到三塊鋼鐵完全粘在一起。在經(jīng)過加熱、鍛打、夾鋼、打磨、淬火等十幾道工序才能把一把菜刀打制好。如何檢驗是不是傳統(tǒng)工藝的菜刀,菜刀的質量如何?黃師傅給出了答案,開刃磨好的菜刀可以利落削鋼筋,不會出現(xiàn)卡頓。“除了幾個在世的老鐵匠會搞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很少有人掌握這項技術了。”
時代進步,鐵匠鋪期待傳人
人生三苦:打鐵,撐船,磨豆腐。打鐵是一種日夜在煉爐旁忍受炎熱的原始鍛造工藝,活著就如入地獄。常年堅守在煉爐旁,歲月在黃師傅的鐵鋪流逝,并在黃師傅的雙手、臉上、頭上留下了痕跡。
現(xiàn)在年齡上來了,生意也少了,黃師傅早上7點才從家里出發(fā),7點半不到就開始一天的鐵匠生活了,天黑才準備回家。有時顧客打了電話晚點來取東西,就會多等一會兒。
今年七八月份氣溫正是三四十度的時候,黃師傅還是一如既往地早早來到鐵鋪里,圍著火爐,打造鐵器。中午時分在漢陰工地搞運輸?shù)膬鹤狱S金超,得知黃師傅還在鐵鋪圍著火爐轉,利用中午休息時間趕回鐵鋪,“這么熱的天,連命都不要了。”隨即熄火爐、斷電源、收工具,載著黃師傅回了家。
原來,黃金超也曾跟著黃師傅學了一段時間打鐵。去年春節(jié),黃金超說想出去闖闖。一想孩子大了,也不能老留在身邊,總得讓他出去見見世面了,黃師傅答應了。過完元宵節(jié),黃金超背著行囊去了浙江給人家開車搞運輸,鐵鋪就剩下黃師傅自己了。
回去休息了幾天,黃師傅又操起了鐵錘。他說:“現(xiàn)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干,張灘老一輩的鐵匠沒有一位后人從事這個行當了。等我們這幾個老家伙干不動了,鐵匠這個手藝就失傳了……”
在黃師傅的鋪子里,有一大一小兩個氣錘,大的是1987年從河南買回來的,小的是后來買的,這是黃師傅的得力工具?粗S多年的兩臺氣錘,黃師傅惋惜而又尷尬地笑著說:“等我老的干不動了,看有誰要就給誰,沒人要就當廢鐵賣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