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高考,魯玲老師總會穿上旗袍,站在考場門口,為自己的學生打氣加油。
“第一天穿紅色,象征著開門紅,第二天穿綠色,象征一路綠燈。”魯玲覺得,自己穿上旗袍,學生們在考場上就旗開得勝。
這樣的送考是臨門一腳的儀式感,背后是一個老教師在教學一線不懈的堅守。在高三,53歲的女老師擔任班主任,魯玲是獨一個。
老師們都說,魯老師是個“講究人”。她送考講究,教學更講究。
“有人認為,像我這樣的老師已經不需要備課了,但實際上,備課依然是我工作中特別重要的一部分。”
2018年,高三政治課本發(fā)生了一點變化。
“那是《文化生活》第四單元里的一節(jié)課,從標題到內容全都變了,以前講文化建設的中心環(huán)節(jié),現(xiàn)在變成了‘培養(yǎng)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’,這很明顯是根據(jù)十九大精神做出的變化。”
魯玲為了講好這節(jié)課,準備了半個月的時間。高三的工作那么忙碌,為什么一節(jié)課要花這么長時間準備?魯玲說,只有老師多花功夫,學生掌握起來才能事半功倍。
重新學習十九大報告,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系列講話,查閱相關文件和資料,魯玲首先做到了心中有數(shù);接著通過各種途徑找練習題,或借鑒,或原創(chuàng),最后把課本內容理出來,做成PPT呈現(xiàn)在學生面前。不僅僅這一節(jié)課要這么準備,每節(jié)課都是如此。
說起自己的備課過程,魯玲仿佛又站上了講臺,她面對的好像不是記者一個人,而是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。她激情澎湃、充滿幸福。
在高三當班主任,每天在學校的時間超過18個小時,家只是暫作休息的地方,女兒在深圳工作好幾年,她從來沒有去看過。即便如此辛勤、成績優(yōu)異,但是沒有額外的津貼和獎金。即將退休的魯玲老師說:“我也不去想這些,就是覺得自己還有用。”
魯玲老師的確是個“講究人”,正如她精心準備的那節(jié)課——“培養(yǎng)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”,她說,“我最大的成就是帶出學生來,為社會培養(yǎng)出各級各類的人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