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訊員 譚靜紋 張栓
“馬叔,這院里的棗兒能摘顆嘗嘗不?”
“老馬,你那道淫羊藿辣子雞味道好得很,能不能教我一下?”
在嵐皋縣滔河鎮(zhèn)泥坪村,馬成周的農家樂里飄著淫羊藿辣子雞的香氣,客人的吆喝聲、孩童的嬉笑聲裹著風聲傳出來,落在院角的拐棗樹上,也落在每個來客的心里。
這家沒有亮眼招牌的鄉(xiāng)間小院,憑馬成周半輩子的實在與熱忱,成了遠近聞名的“暖心小院”。來過的人都說,這兒的菜香里,藏著比山景更暖的人情味。
今年55歲的馬成周守著這方小院經營農家樂已有十余年。說起開農家樂的緣由,他擦了擦圍裙上沾的面粉說:“當初開這個農家樂,沒想著賺多少錢,就覺得自家種的菜、養(yǎng)的雞新鮮,手藝也算拿得出手,不如敞開院門讓大伙嘗嘗鮮,吃上口熱乎的、放心的。”
這份“放心”是馬成周在院前的一畝菜園里種出來的。每天天不亮,他就挎著竹籃去摘當季的蔬菜,露水打濕褲腳也不在意。60多只土雞散養(yǎng)在林間,客人點單了才現殺現做,肉質緊實鮮嫩。就連院里的枇杷樹、李子樹,都是他親手栽下的,春有花、秋有果,客人隨手摘顆棗,他都笑著說:“這個甜,可以多吃點。”
馬成周的熱情,藏在一個個急人之所急的瞬間里。2023年國慶,一群背包客慕名來滔河看三溪口、鍋底凼的風景,傍晚趕到集鎮(zhèn)時又累又餓,連住宿都沒找著,正站在路邊犯愁。騎著摩托車路過的馬成周見了,當即停下車:“走,去我家,保證你們有熱飯有地方!”背包客們猶豫著問收費,他笑著說:“收啥錢?你們來我們滔河看風景,是給我們捧場,我哪能要錢!”
回到家,馬成周沒歇腳就扎進了廚房。他知道背包客們走了一天山路,得吃點滋補的,特意拿出滔河特產淫羊藿,慢火燉出噴香的辣子雞;妻子則忙著收拾閑置的臥室,把被子鋪得整整齊齊的。吃飯時,馬成周坐在桌邊,給大家講滔河有哪些美景,像招待自家親戚一樣熱絡。后來背包客們返鄉(xiāng),專門給鎮(zhèn)政府打電話:“馬大哥讓我們知道,滔河不僅有好山好水,更有好人!”
每年春節(jié),馬成周的小院更成了留守工人的“家”。滔河鎮(zhèn)正處在高速、高鐵建設期,不少工人留守看場,沒法回家過年。馬成周看在眼里,主動去工棚邀請:“大過年的,去我家吃頓熱乎飯!”到了除夕,他把家里最好的食材都拿出來,燉肉、蒸魚擺了滿滿一桌,還給工人們倒上自家釀的米酒。工人們要給錢,他硬是推回去:“你們來給滔河修路,是幫了我們大忙,吃頓飯不算啥!”那幾天,工人們總愛往小院跑,馬成周就搬個小板凳,給他們講滔河的老故事,爐火映著笑臉,異鄉(xiāng)的春節(jié)也暖了起來。
日子久了,“老馬”的名字越傳越遠。有人特意從城里趕來,就為了吃一碗他煮的酸湯面;有人把這里當成旅行的落腳點,走時還會跟他約好“下次再來”。馬成周總說:“來的都是客,得讓人家心里暖烘烘的。”他不懂什么“經營之道”,只知道客人餓了要給飯吃,冷了要給衣添,落下東西了要趕緊送回去。這些樸素的想法,成了他最動人的“待客之道”。
夕陽西下,小院的煙囪升起裊裊炊煙。馬成周幫客人把行李搬上車,妻子在廚房喊他“吃飯啦”,他應著聲,又回頭叮囑客人“路上慢點開”。晚風帶著飯菜的香氣掠過,院子前面的“馬家農家樂”招牌雖不顯眼,卻像一盞燈,亮在滔河的山水間,也亮在每個被溫暖過的人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