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網(wǎng)訊(通訊員 陳金山)一截竹竿,幾片棕皮,經(jīng)過鉆孔、編制、打磨等程序,便華麗變身為一把美觀且實用的笤帚,若非親眼所遇見,絕對不會相信這是出自一位高位截癱人之手。
現(xiàn)年43歲的鄭遠志是平利縣正陽鎮(zhèn)泗水坪村五組的貧困戶。2014在礦上務工的他不幸被一塊大石砸中,雖經(jīng)多方治療,但還是沒有逃脫高位截癱的命運,從此要在輪椅上渡過下半生,女友也因此棄他而去。
“我男子漢大丈夫,正值大好年華,卻要在輪椅上過一輩,這日子怎么過呀,還不如一死了之。”面對身體的殘疾和女友的離去,鄭遠志一度失去生活信心,時至今日,回憶起往事,他不禁幾度哽咽。
2014年秋,鄭遠志因重度殘疾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。眼看著別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,而自己天天坐輪椅現(xiàn)在又帶上貧困戶的“帽子”,這讓鄭遠志心里狠狠的憋著一股氣,一股“不服輸”的氣。“難道因為殘疾,我就注定一輩子靠政府過日子嗎,沒有了雙腿,我還有雙手!”自此他就特別關注手工活。201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,他在電視上看到扎棕皮笤帚視頻,他覺得可行,竹子、棕樹皮家里自產(chǎn),可以說除了手工幾乎不要其他成本。說干就干,他便請人幫忙砍來了竹子和棕樹皮。
“看花容易繡花難”,真正的動起手來,難度遠遠超過鄭遠志的想。由于的輪椅生活,以至于肢體能動性大幅度下降,臂力也遠不如以前,做一把笤帚不僅費時費力,而且質量差。為了克服這一難題,鄭遠志先從臂力練起。他在家的院子里,量身為自己打造了一個雙杠,每天堅持在雙杠上練臂力,練肢體能動性。一天、兩天……日復一日,在鍛煉的同時他也不忘練扎笤帚的技術。兩個月過去了,他的肢體能動性和臂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,所扎的笤帚也結實耐用,左右鄰舍知道后,都紛紛前來購買。因為鄭遠志所扎的笤帚結實耐用,再加上他自強不息的精神,很快就在村組傳開了,從村到鎮(zhèn),再到兄弟鄉(xiāng)鎮(zhèn),很多人都慕名而來訂購笤帚。“他做的笤帚不光結實耐用,而且身上那種不等不靠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。”從八仙鎮(zhèn)前來購買笤帚的程遠峰對筆者說道。
如今,鄭遠志每年光靠扎笤帚可掙上4000多元,還有政府補貼的5000多元,房子也在政府的補助下進行了改造,日子也越來越好。說起今后打算,他信心滿滿“我目前正在學習養(yǎng)殖技術,我覺得我還可以搞養(yǎng)殖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