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張煥軍
晚飯后,一行人朝著江邊走去,散散步,吹吹江風。行至老橋上,大伙兒被一江兩岸的景色吸引得邁不動腳步了,江面在五顏六色的燈光映襯下,粼粼微波變幻著不同的色彩,夜幕中的漢江愈發(fā)的秀媚動人。我走走停停,停停走走,變換著角度拍照,想把這美麗的漢江不僅看在眼里,還想帶回去分享給朋友們。正是立秋方至,酷暑未消的季節(jié),濕熱的空氣憋得人難受,而此時的江岸卻是涼風拂面,身上頓覺清爽了許多。逢著周末,又恰遇“七夕”,龍舟文化公園里聚攏了不少納涼的人群,散步的,談情的,暢飲的,三個一伙,五個一堆,好不熱鬧。我隨口說了句:安康人民有福啊。引得大伙兒應聲稱是。
我們也找了個略微安靜點的地方坐下,要了幾碟小菜,一壺綠茶,一瓶古越龍山,大家邊飲、邊酌、邊聊,話題自是離不開安康。過了一會兒,安康的女作家王曉云女士飄然而至,她開朗的性格和略帶口音的普通話一下子給聊天的氛圍帶來了活力。她大方的給大家唱起了當?shù)孛窀,詼諧的小調(diào)伴著甜美圓潤的歌喉,大家的情緒再次被調(diào)動了起來。坐在我旁邊的友人悄悄問我,認識她嗎?我說,知道,但不熟。他告訴我,曉云是個很能行的女子,經(jīng)歷蠻傳奇的。聽了他的話,我在百度里搜了一下,中國作家網(wǎng)里有許多有關(guān)她的介紹,讀了之后感到驚奇。年齡不算大的她,已有多部作品問世,曾在上海打工,盛名之下又回到小城安康。
陳長呤,是安康人。說起家鄉(xiāng),他有說不完的話。在省城工作的這些年里,唯一割舍不了的是對家鄉(xiāng)的感情。這些年,他用業(yè)余時間沿著漢江走村進鎮(zhèn),幾乎走遍了家鄉(xiāng)的山山水水。三十年前,他的第一本散文集《山夢水夢》出版,這是一部以描寫家鄉(xiāng)山水人物為主的集子,他把家鄉(xiāng)都寄托在了夢里。在他所有的作品中,寫家鄉(xiāng)的散文就有一百多萬字,三四百篇。南水北調(diào)中線工程一開始,他就十分關(guān)注它的進展。他心里十分清楚,引水進京,將給古老的漢水帶來保護和重振,使這條遍體鱗傷的大江得到涵養(yǎng)恢復,希望家鄉(xiāng)由此變得優(yōu)美、生動、耐看,這是一個在外游子本能的愿望。他要為漢水立傳。他在曾經(jīng)幾次考察漢江風土民情的基礎(chǔ)上,2010年的4月,再次背起行囊,從寧強的漢江源頭開始,沿江而下,點面結(jié)合,斷續(xù)跑了多半年,走過二十幾個縣城,最終完成了長篇紀實文學作品《水調(diào)歌頭—-國家南水北調(diào)中線工程水源地探行》一書。這部書是他獻給家鄉(xiāng)一份禮物。
從安康回來,我就在琢磨一件事,長吟老師也好,王曉云女士也罷,他們都是事業(yè)有成的知名作家,是什么原因使他們始終忘不掉家鄉(xiāng),大城市的繁華難道不足以吸引他們?
我讀過長吟先生的一些文字,其中有一篇《遠游的魚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我再次找到了那篇文章,又認真地讀了起來,讀著讀著,我似乎找到了答案。我想,他們都是喝著漢江的水長大的,如果說漢江是安康的血脈,那么他們血管里流淌著的就是漢江的水,缺少了漢水的滋養(yǎng),時間久了,身體就會倦怠,精神會萎靡。于作家而言,家鄉(xiāng)才是他們最大的創(chuàng)作源泉。他們就像是漢江里的魚,他們在漢水里不停地游啊游,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水域。他們奮力劃向長江,再闖入大海。當嘗盡各種水的滋味后,家鄉(xiāng)的水才是最甘美、最養(yǎng)人的。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漂泊的心少了寄放之所總會是不安的。心安之處便是家。